公元705年正月,一场震惊朝野的宫廷政变在洛阳紫薇城内悄然酝酿。以宰相张柬之、崔玄暐为首的朝中重臣,趁着武则天病重卧床的时机,以女皇宠臣张昌宗、张易之兄弟图谋不轨为由,率领禁军发动兵变。当时武则天虽已年逾八旬闪电策略,但仍在病榻上坚持处理朝政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,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帝在权衡利弊后,最终选择退位让贤。太子李显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,标志着这场被称为\"神龙政变\"的历史事件圆满落幕。这场政变不仅终结了武则天十五年的武周统治,更使大唐江山重新回到李氏家族手中。
政变成功后,唐中宗李显对功臣们大加封赏。张柬之受封汉阳郡王,崔玄暐获封博陵郡王,敬晖、桓彦范、袁恕己也分别被封为平阳郡王、扶阳郡王和南阳郡王。由于五位主要参与者均获王爵,这次政变在史书上又被称为\"五王之变\"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功臣在政变前都曾担任要职,张柬之更是以八十高龄出任宰相,足见其在朝中的影响力。
展开剩余62%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其统治历程可谓跌宕起伏。她登基后将国号改为\"周\",开创了武周王朝。执政初期,这位女皇励精图治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国家呈现出繁荣景象。然而随着政权稳固,晚年的武则天逐渐沉溺享乐,特别是对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的宠信,导致朝政日渐败坏。这对兄弟仗着女皇的宠信,不仅生活奢靡,更开始干预朝政,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武则天虽改朝换代,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。她并未对李唐宗室赶尽杀绝,反而刻意疏远武氏族人,并立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。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向天下人表明:武周政权终将回归李唐。然而这一决定引起了张氏兄弟的强烈不满,他们不断在武则天面前挑拨离间,企图改变继承人选。
此时的武则天已年迈体衰,对朝政的控制力大不如前。张柬之等人正是看准这一时机,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。他们深知此举风险极大,一旦失败必将株连九族。但为了阻止张氏兄弟可能矫诏篡位的阴谋,避免国家陷入更大的动荡,五位大臣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行动。
政变当日,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精锐禁军直抵紫薇城北门玄武门。在确认各部就位后,他们派李多祚等人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。起初李显对参与政变犹豫不决,但在众人的劝说和保证下,最终同意出面主持大局。当众人冲入迎仙宫时,张氏兄弟正在集仙殿侍奉病中的武则天。政变军士当即将二人斩杀于廊下,随后闯入内殿面见武则天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逼宫,卧病在床的武则天展现出了惊人的镇定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,这位八十二岁的女皇最终同意退位。政变成功后,李显于三日后正式登基,武则天则移居上阳宫颐养天年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显即位后不仅没有为难母亲,反而尊奉她为\"则天大圣皇帝\"。后来在武则天的请求下,她的名号改为\"则天大圣皇后\",得以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安享晚年,避免了亡国之君通常遭遇的悲惨结局。
然而,参与政变的功臣们却未能善终。尽管最初获得封赏,但唐中宗李显很快就开始猜忌这些掌握大权的老臣。在武三思等人的挑拨下闪电策略,五位功臣相继被剥夺实权。其中张柬之更是在政治斗争中彻底失势,先被贬出京城,继而又被流放岭南,最终在八十二岁高龄时郁郁而终。这一结局不禁让人感叹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,也折射出封建王朝权力更替中的复杂面相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